
11月7日,由中國農業博物館和北京市文物局主辦的“二十四節氣文化作品設計大賽”決賽評審會在京舉行,來自清華大學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、中國農業大學、北京理工大學、北京聯合大學、深圳市插畫協會等11位專家在朝陽區公證處的公證下,對進入決賽的50名參賽者的作品進行了現場評審, 評選結果11月9日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官方網站進行一周的公示。
據中國農業博物館副館長鄧志喜介紹,策劃組織此次設計大賽,是推動“二十四節氣”保護傳承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次大膽探索,旨在讓參賽者深刻認識和理解“二十四節氣”文化,通過藝術設計創作詮釋,使二十四節氣從抽象變具體、從無形變有形、從平面變立體,以更加形象直觀、喜聞樂見的方式,讓“二十四節氣”看得見、摸得著、用得上,走進生活,深入人心,煥發出新時代的生機和活力。

本次大賽截止到9月20日,共收到來自國內外464名參賽者提交參賽作品4363件(套),主題涵蓋了插畫、公共雕塑、食品包裝、節氣服裝、節氣插花、藝術品6大類別。10月19日啟動初評工作,組委會評審團從主題契合度、色彩運用、畫面構圖、產品衍生、24節氣推廣度等方面對所有參賽作品進行打分,采用464進300、300進150、150進50的階梯式晉級模式,最終產生了前50名晉級終評決賽的參賽者。
據悉,中國農業博物館將在今年12月中旬召開的一年一度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年會上,舉行首屆“二十四節氣文化作品設計大賽”表彰大會,對獲獎作品和參賽選手進行表彰。